一个被他人羞辱的人。相应地,要由他人把灰烬放在社区领袖们的头上,以强化他们受苦的表象。 《革马拉》问道:那灰烬具体放在他们头上的什么位置呢?伊茨哈克拉比说:放在戴经文匣的部位,正如经文所说:“赐给锡安悲哀的人,华冠代替灰尘”(《以赛亚书》61:3)。这节经文把头上放灰烬比作一种装饰,而“华冠”(pe’er)一词传统上被解释为是指经文匣。 § 《革马拉》为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提供了一个助记符号:广场;约柜;麻衣;灰烬;灰烬;墓地;摩利亚山。 《革马拉》问道:他们为什么要走到广场上去呢?希伊亚·巴尔·阿巴拉比说: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举动,仿佛是在说:我们在会堂内私下里呼求却未得到回应。因此我们要在公开场合自贬,这样我们的祷告才会被垂听。赖什·拉基什说,走到广场上去象征着流亡,就好像他们在说:我们已经处于流亡之中了;愿我们的流亡能为我们赎罪。 《革马拉》问道:这两种解释之间实际的区别是什么呢?《革马拉》回答说,它们之间实际的区别在于这样一种情况,即他们从一个会堂流亡到另一个会堂。按照赖什·拉基什的观点,他们已经使自己处于流亡状态了,所以举行这个仪式就足够了。相反,希伊亚·巴尔·阿巴拉比则认为,由于这个仪式是在私下进行的,所以是不够的。 《革马拉》又就这个仪式的含义提出另一个问题。那他们为什么要把约柜搬到城中广场上去呢?约书亚·本·利维拉比说:这么做仿佛是在说:我们曾有一个原本总是藏起来的、不起眼的器皿,但因我们的罪过,它如今被公然暴露了。 《革马拉》进一步问道:那他们为什么要披上麻衣呢?希伊亚·巴尔·阿巴拉比说:这就好像是在说:在你(上帝)面前,我们被视作如同那些同样披着皮毛的动物一样。 那他们为什么要把烧过的灰烬放在约柜上呢?犹大·本·帕齐拉比说:这仿佛是以神的名义在说:“在患难中,我要与他同在”(《诗篇》91:15)。赖什·拉基什说,同样的意思可以从另一节经文推导出来:“他们在一切苦难中,他也同受苦难”(《以赛亚书》63:9)。通过把烧过的灰烬放在约柜上,而约柜是神临在的象征,就好像上帝自己也加入到犹太人的痛苦之中了。 泽伊拉拉比说:起初,当我看到贤哲们把烧过的灰烬放在约柜上时,我整个人因这一庄重之事而颤抖不已。 那他们为什么要把灰烬放在每一个人的头上呢?利未·巴尔·哈马拉比和哈纳尼拉比在这件事上有不同意见。一位说,这仿佛是在说:在你(上帝)面前,我们就如同灰烬一般。另一位说,放置这些灰烬是为了替我们提醒上帝记起我们祖先以撒的灰烬(即献祭以撒的典故)。 《革马拉》问道:这两种解释之间实际的区别是什么呢?《革马拉》回答说,它们之间实际的区别在于这样一种情况,即有人把普通的泥土放在众人头上来代替灰烬。虽然泥土确实象征着自我谦卑,按照第一种解释可以使用,但它与以撒的献祭并无关联,所以不符合第二种解释。 《革马拉》又进一步问道:那他们为什么在禁食日要去到墓地呢?同样,利未·巴尔·哈马拉比和哈纳尼拉比在这件事上也有不同意见。一位说,这仿佛是在说:在你(上帝)面前,我们就如同死人一样。另一位说,人们去到墓地是为了让逝者替我们祈求怜悯。 《革马拉》问道:这两种说法之间实际的区别是什么呢?《革马拉》回答说,它们之间实际的区别涉及外邦人的坟墓。如果去坟墓的目的是要说他们在上帝面前如同死人一样站着,那么外邦人的坟墓也就够了。然而,如果他们去墓地是为了让逝者替他们祈求怜悯,那他们就应该专门去犹太人的坟墓那里。 § 说到利未·巴尔·哈马拉比和哈纳尼拉比之间的争议,《革马拉》又提到了他们之间的另一个争议。摩利亚山(圣殿山)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呢?利未·巴尔·哈马拉比和哈纳尼拉比在这件事上有不同意见。一位说,这个名字暗指曾在那里集会的大犹太公会,因为那是向犹太民族发出教导(hora’a)的山。另一位说,那是让恐惧(mora)传向世界各国的山,因为这个地方象征着上帝对犹太民族的拣选。 § 《密西拿》教导说:社区里最年长的人要对众人讲责备的话。贤哲们在一个巴拉塔中教导说:如果有一位长者,那就由这位长者来讲责备的话;如果没有长者,那就由一位贤哲来讲;如果连贤哲也没有,那就由一位仪表威严的人来讲。 《革马拉》问道:难道这是说我们所讲的那位长者仅仅凭借年龄就比一位学者更受青睐,即便他并非学者吗?阿巴耶说,《密西拿》的意思是:如果有一位长者,而且他也是一位学者,那就由这位年长的学者来讲责备的话;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哪怕是一位年轻的学者也可以来讲责备的话;如果根本没有任何类型的学者,那就由一位仪表威严的人来讲。他会说些什么呢?“弟兄们,为我们的罪带来赎罪的并非是披麻蒙灰和禁食。相反,悔改和善行才会为我们带来赎罪。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尼尼微人的情况,经上不是说上帝看见他们的披麻蒙灰和禁食。而是经文说:‘神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约拿书》3:10)。” § 说到尼尼微居民的悔改,《革马拉》进一步讨论了他们的行为。经文说:“人与牲畜都当披上麻布”(《约拿书》3:8)。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把母畜单独关在一处,幼畜也单独关在一处。然后他们在上帝面前说:“宇宙的主宰啊,倘若你不对我们施怜悯,我们也不会怜悯这些牲畜。即便我们不配得你的怜悯,这些牲畜可没有犯罪呀。” 经文又说尼尼微人:“当向神大声呼求”(《约拿书》3:8)。《革马拉》问道:他们说了什么称得上是“大声呼求”呢?《革马拉》解释说,他们在上帝面前说:“宇宙的主宰啊,如果在柔顺者和顽固者之间,或者在义人和恶人之间有争执,谁该向谁让步呢?当然是义人要饶恕恶人。同样,你也必须怜悯我们。” 经文说:“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约拿书》3:8)。“丢弃手中的强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撒母耳说,尼尼微王宣告:即使有人偷了一根房梁并用它盖了房子,他也必须拆掉整座房子,把房梁归还给它的主人。虽然贤哲们曾裁定,在这类情况下只需支付金钱赔偿就行,但这些人想要彻底悔改,把偷来的财物的任何残余都从自己的所有物中清除掉。 § 同样,拉夫·阿达·巴尔·阿哈瓦说:一个人手中犯有罪过,他承认了罪过却不为此悔改,他可以比作什么呢?可以比作一个手里拿着一只死爬虫的人,这东西一接触就使人在礼仪上变得不洁净。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他在世上所有的水中浸泡(行洁净礼),只要这导致礼仪不洁的源头还在他手里,他的浸泡对他来说就是无效的。然而,如果他把那动物从手中扔掉了,一旦他在四十肘尺量的浸礼池中浸泡过,浸泡对他来说马上就有效了。正如经文所说:“遮掩自己罪过的,必不亨通;承认离弃罪过的,必蒙怜恤”(《箴言》28:13)。也就是说,单单承认是徒劳的,但一个人若也摒弃自己的罪过,就会得到怜恤。并且在别处经文也说:“我们当诚心向天上的 神举手祷告”(《耶利米哀歌》3:41),这同样表明,光在祷告中举手是不够的;相反,人还必须倾心归向上帝。 § 《密西拿》教导说:他们起身祷告,会众要推选一位长者。贤哲们在一个巴拉塔中教导说:他们起身祷告,即便那里有一位年老且是学者的人,他们也只会推选一位习惯带领祷告的人走到约柜前担任祷告领诵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样的人算是习惯带领祷告的人呢?犹大拉比说:一个有需要依靠他生活的子女,但他没有能力供养他们,因而别无选择只能在田间劳作,并且家徒四壁的人,这样的人会怀着极大的虔诚祈求降雨(为社区需求祷告)。 犹大拉比继续描述这位合格的祷告领诵人。他年轻时容貌英俊,为人谦逊,受众人喜爱,因为他很讨人喜欢。而且,他还必须熟悉歌曲,嗓音悦耳,精通诵读《托拉》、先知书和圣文集,懂得研习米德拉什、哈拉卡和阿加达,最后,他还必须精通所有的祝祷词。显然,要找到具备所有这些品质的人是很困难的。并且《革马拉》记载说,当描述完这位合格的人时,在场的贤哲们都把目光投向了伊茨哈克·巴尔·阿米拉比,因为他具备所有这些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