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例子是“Se’et”(《创世记》4:7)一词。不清楚经文应读作:“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se’et]?”在此种情况下,se’et涉及饶恕与赦免;还是应读作:“你若行得好,但若行得不好,你就会记起[se’et]你的罪。”按照这种解读,se’et指的是记念:如果你行得不好,你的罪就会被记起。 第二个不确定的情况是“Meshukkadim”(《出埃及记》25:34)一词。这节经文可以读作:“灯台上有四个杯,形状像杏花[meshukkadim]”;也可以读作:“它的球和花,形状像杏花[meshukkadim]”。换句话说,“meshukkadim”一词既可与经文的前一部分连读,也可与后一部分连读。 同样,“Maḥar”(《出埃及记》17:9)一词可以读作:“明天[maḥar]出去与亚玛力人争战”。或者,它也可以意味着约书亚必须立即出去与亚玛力人作战,而摩西补充说:“明天[maḥar]我要站在山顶上”(《出埃及记》17:9),但今天你们不需要我的祷告。这里的问题同样是这个词属于经文开头还是结尾的部分。 第四个例子是“Arur”(《创世记》49:7)一词。这节经文可以读作:“他们的忿怒可咒诅[arur],因为甚是暴烈;他们的怒气可咒诅[arur],因为甚是凶猛”,这是针对利未和西缅对待示剑的做法而言。或者,这个出现在经文开头的词可以作为前一节经文的最后一个词来读:“他们在怒中砍断了咒诅[arur]的牛”(《创世记》49:6 - 7)。按照这种解读,“咒诅的牛”指的是示剑的牛,示剑是受咒诅的迦南的后裔。 最后,“Vekam”(《申命记》31:16)一词可以读作:“看哪,你必与你列祖同睡,并且起来[vekam]”,指的是在死人复活之时;也可以读作:“这百姓将要起来[vekam]偏离正路”。 《革马拉》解释了这则《巴拉塔》所提出的异议。在一则《巴拉塔》中不是教导说,胡扎尔的约瑟夫就是被称作巴比伦的约瑟夫的那个人吗,因为胡扎尔是巴比伦的一座城;而且他也就是被称作伊西·本·犹大的那个人,因为伊西是约瑟夫的简称;他是伊西·本·古尔·阿里耶(Gur Arye是犹大的昵称);他是伊西·本·迦玛列;他是伊西·本·玛哈拉利勒。那他的真名叫什么呢?他名叫伊西·本·阿基瓦。如果他们确实是同一个人,伊西·本·犹大,也就是胡扎尔的约瑟夫,说只有五节经文的断句不清楚,然而在这里他又额外增加了一节经文呀。《革马拉》解释说:在《托拉》本身当中,确实不超过五节这样的经文,但在《先知书》中,有更多断句含混不清的例子,《列王纪》中的那节经文就是其中之一。 《革马拉》提出一个疑问:在《托拉》本身当中,难道就没有其他断句不确定的例子了吗?但有这样一个希斯达(Rav Ḥisda)拉比针对经文“他打发以色列人中的少年人去献燔祭”(《出埃及记》24:5)所提出的疑问:这些燔祭用的是羊吗,而当经文接着说“又向耶和华献公牛为平安祭”时,只有这些平安祭用的是公牛呢?还是说这些燔祭和平安祭用的都是公牛,因为“公牛”一词既指燔祭也指平安祭呢?这又是一节断句不清楚的经文。《革马拉》反驳了这种说法:这并不难理解;按照希斯达拉比的看法,经文该如何读是不确定的,但对伊西·本·犹大来说,其含义是显而易见的。 密西拿(MISHNA):圣所和至圣所之间的外层幔子在圣所南侧略微钩开[perufa],内层幔子在圣所北侧略微钩开,因此大祭司不能直接进入至圣所。相反,他从南侧开口进入,在两幅幔子之间行走,直至到达北侧的开口。当他到达北侧开口时,就从那个开口进入至圣所,脸转向南侧,然后沿着幔子向左走,一直走到约柜前的区域。当他走到约柜前时,把香炉放在两根杠之间。他把香堆在炭火上,整个至圣所内就会完全充满烟雾。然后他退出,按进来的路线出去。他不转身,而是背对着约柜离开至圣所。并且他会在外面的圣所内作一个简短的祷告。他不会在那里延长祷告时间,以免惊吓到犹太民众,不然他们会以为发生了什么事,以为他死在了至圣所里。 《革马拉》问道:这里说的是哪种情况呢?密西拿指的是哪个时期呢?如果我们说它讲的是第一圣殿时期,那时有幔子吗?在那一肘尺宽的隔断上只有一幅幔子呀。然而,如果我们说密西拿说的是第二圣殿时期,那时有约柜吗?《革马拉》详细解释道:但在一则《巴拉塔》中不是教导说,当约柜被埋葬时,与它一起被埋葬的还有放在它旁边的吗哪罐、用于膏抹的油瓶、亚伦那带有杏花和花的杖,以及非利士人在掳走约柜后遭几场瘟疫击打,作为礼物[doron]送给以色列神的箱子,正如经文所说:“把你们归还给他的金银器皿,放在柜旁,打发它去,让它走”(《撒母耳记上》6:8)? § 那是谁埋葬了约柜呢?是犹大王约西亚埋葬了它。他看到了什么才决定埋葬它呢?他看到经文写着:“耶和华必使你和你所立的王,都被掳到你和你列祖素不认识的国去”(《申命记》28:36)。由于他知道犹太民族最终会被掳去流亡,他觉得约柜最好不要在流亡中受辱,于是他起身把它埋葬了。 《革马拉》引述了约西亚埋葬约柜这一传统说法的出处。正如经文所述:“又对那归耶和华为圣、教训以色列人的利未人说:‘你们将圣约柜安放在以色列王大卫儿子所罗门建造的殿里,不必再用肩扛抬。现在要事奉耶和华你们的神,服事他的民以色列。’”(《历代志上》35:3)。换句话说,从那时起,利未人就不再用肩扛抬约柜了,他们应当全身心投入到歌唱以及看守圣殿大门的侍奉中去。 以利亚撒(Rabbi Elazar)拉比说:此事是通过词意类比推导出来的,正如关于约柜有经文写道:“就是在见证的柜前,在柜上的施恩座那里,我要与你相会”(《出埃及记》30:6),又写道:“你拿一个罐子,盛一满俄梅珥吗哪,放在耶和华面前,要留到世世代代”(《出埃及记》16:33)。并且通过这里所写的“世世代代”一词与关于用于膏抹的油所写的“世世代代”进行词意类比进一步推导:“这油要世世代代归我为圣膏油”(《出埃及记》30:31)。以利亚撒拉比继续说道:同样,通过这里所说的“留到”与涉及亚伦之杖所说的“留到”进行词意类比推导:“把亚伦的杖还放在法柜前,给这些背叛之子留作记号”(《民数记》17:25)。这些词意类比表明,所有这些物品都是与约柜一起被藏起来的。显然,早在第一圣殿时期结束之前,至圣所里就已经没有约柜了。那么,密西拿怎么能在说到第二圣殿时期时提及约柜呢?《革马拉》回答:实际上,密西拿说的是第二圣殿时期,那“走到约柜前”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约柜所在的地方。 《革马拉》提出一个疑问:但经文教导说他把香炉放在两根杠之间,这表明约柜的杠还在呀。《革马拉》回答:修改一下文本,应读作:仿佛是放在两根杠之间,也就是在约柜还在时杠所在的那个位置。 § 密西拿教导说:他把香堆在炭火上。《革马拉》评论道:我们所学的密西拿内容与那种认为他是把香堆在炭火上而不是撒在炭火上的观点是相符的。在一则《巴拉塔》中教导说:他把香堆在香炉里离约柜最近的那部分,也就是离大祭司最远的地方,一直堆到香炉的另一边。而在另一则《巴拉塔》中教导说:他把香堆在香炉里离约柜最远的部分,也就是离他自己最近的地方。阿巴耶(Abaye)说,这个问题在坦拿伊姆(tanna’im,犹太教律法学者)之间存在争议。并且阿巴耶说:按照那种认为他把香堆在香炉里离约柜最近、离他自己最远的地方的观点来解释是合理的。正如我们在一则密西拿中所学的,他们会教导负责焚香的祭司:要小心…… (此处原文似乎未完整,若还有后续内容可继续向我提问以便完整翻译哦)